宋明理学

Posted on
哲学宗教 | 共 1276 字,阅读约 3 分钟,浏览了

追求外在的解释

道学:周敦颐,张载,二程 理:朱熹,心:陆九渊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知行出自《论语》,心性见于《孟子》,人心道出于《尚书》,天理人欲出于《礼记》,已发未发出自《中庸》

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

平民知识分子和地主知识分子还有贵族知识分子对这个社会看法的区别,从贵族转向平民

清代就变成了地主知识分子的自救

周敦颐

  • 「如在春风中坐了半年」
  • 不是一般审美的道德境界,而是超道德的精神境界
  • 文以载道,道充为贵,身安为福
  • 太极图说
  • 寻孔颜乐处
  • 主静

张载

  • 太虚 - 气 - 万物 - 气 - 太
  • 一物两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感而后有通
  • 神 -> 化
  • 太阳光照器皿,有昏有暗

程颢

知「道」

有道有理,天人一也

  • 天道
    • 自然法则
  • 物理
    • 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
  • 性理
    • 人的道德本质
  • 义理
    • 社会的道德原则:长幼有序

仁:非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而是浑然与物同体,万物都是我的一部分(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这种乐不一定要在贫贱中才能获得,而是贫贱更能显示出这种境界的意义-孔颜之乐 禅宗:无所住而生其心

程颖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以理为体,以事为用
  • 西方/佛:本体实而不现,现象是现而不实 物极必反,保持中庸 性生于天,才出于气 持敬 有主则实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求中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科举对官员的要求非专业能力,而是对历史典章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邵雍

以物观物 小孩落水,以同情心去救,是天理;以被称赞私心去救,是人欲;

朱熹

「正心诚意」

理在事先

气(器,形而下)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道,形而上)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未发/已发

  • 未发=>心之体=>性(未发为性,已发为情)
  • 已发=>心(思虑未萌未发,思虑已萌已发)
  • 未发:主敬涵养(强调未发时的涵养功夫)
  • 已发:格物致知
  • 主敬以立为本,穷理以进其知

心统性情

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

格物穷理

格物主要途径: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道心人心

  • 反者道之动??
  • 合于道德原则的意识是道心
  • 专以个体情欲为内容的是人心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知行问题

感而后有通

陆九渊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本心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情感
  • 心即理 宇宙之理即内心的道德准则
  • 【以人为本,以心为始】
  • 注重静坐澄心,不注重读书穷理(雨并笠,夜续灯)
  • 六经知识记载了良心运用的各种例证,人只要在内心真正树立起良心的主宰就真正确立- 起道德的自主性,不必在经典上去穷求索考,寻行数墨
  • 本心是源之流,要挖掘出来使其涓流不断
  • 辩志-分辨意识活动的动机

明代

  • 由理向心
  • 理是客体所自有的,不是把主体具有的东西赋予客体
  • 心也要有四季才能生长

王守仁

  • 三教合一
  •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 意之所在便是物
  • 意向行为本身决定着作为对像的物的性质

山中自开自落之花

知行合一

  •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知成

四句教

偏禅

本体与功夫

  • 本体:心之体
  • 功夫:复其心之体的实践过程

若水

  • 随处体认天理
  • 心包万物
  • 初心习心

罗钦顺

佛教的神秘体验只是迷惑与意识的某种特殊功能或特殊状态,并不能由此真正见天道性理

理气一物

理一/分殊

  • 良知在悟还是在修
  • 一念之几
  • 初念发动乃当下一念,经过反思权衡思考产生与初念不通的念头为转念
  • 致(修)良知
  • 百姓日用即道
  • 学乐,乐学
  • 赤子之心
  • 当下即是
  • 天明&光景

心学发展

  • 明心,致知,诚意
📝 评论
评论区加载中,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