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马克思

Posted on
哲学宗教 | 共 2975 字,阅读约 6 分钟,浏览了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
  • 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 历史唯物主义: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6]它的基本论点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这过程不是偶然或任意决定的。要用一定时代的社会基本结构来解释,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的时候,要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11亿人口,如果1/10富裕,就是1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9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TOC]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科学性: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 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的鲜明品格
  • 发展开放性: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物质&意识

一元论 二元论

二元论:世界分为两个,一个可感知的世界和不可见不可感的世界,可感知的世界是不可见不可感世界的投射,不可见不可感世界更完美更永恒 一元论:世界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可知论不可知论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意识和物质两者都是,即为不可知论 意识或者物质,为可知论 意识和物质具备同一性,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意识和物质没有同一性,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唯物唯心

唯心主义意识先于物质

  • 主观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王阳明)
  • 客观唯心主义:理、道、神(柏拉图、黑格尔、王阳明)

唯物主义物质先于意识

  • 形而上学(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自然观点,自然界的物质)(历史属于意识)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物质是实物,(金木水火土)
    •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物质是原子和粒子构成
  •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
    • 辩证唯物主义
      • 社会和历史也是物质

意识观是客观内容加上主观性是共同作用的这个物质,这个客观内容会根据不一样的主观形式产生不一样的派生产物,也就是意识。 形而上学:一种客观内容只能决定一种意识,意识不能反过来作用物质,所以世界是孤立静止的。 辩证唯物:物质产生了意识,意识反过来对物质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我们一起不断发展。同时世界还是联系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不承认有矛盾作用。 并不能一眼看出物质的本质,要在无限多的样本中找到共性。 例 1:有人觉得我丑有人觉得我美,否定了主观形式的作用,就是我这个物质只能产生一种意识,所有人都觉得我美或者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啥都没有。 例 2:有人觉得我笨,觉得我笨的这个意识,可以指导通过一定的后天努力来改造我这个人(实践),意识反过来对物质进行作用,是一种能动作用。但是这种意识还是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的,意识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了物质,也就没有了意识,所以唯物主义,物质才是第一位的。

唯物论

实践:物质分化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物质派生意识,意识能动通过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改造物质,改造后的物质又派生新的意识。

辩证法

总观点:联系和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都会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 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客观性 三大规律:

  • 对立统一(矛盾)(解释联系)
    • 斗争性
      • 定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 特征:无条件、绝对
    • 同一性
      • 定义:相互依存、贯通
      • 有条件、相对
    • 普遍性(处处有矛盾)
    • 特殊性(每个人的烦恼不同)
  • 矛盾的力量不均衡性(重视主要矛盾,不要忽视次要矛盾)
    • 主要矛盾(离婚)
      • 主要方面(出轨)
        • 决定本质
      • 次要方便(长得丑)
    • 次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斗争性的效果是质变和量变,斗争性是同一性的爹

我们可以吵架(斗争性),但是不能吵的太凶(同一性)(制约斗争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吵架也是夫妻),统一中把握对立(不能当舔狗)。 发展: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扬弃(否定消极腐败因素,保留合理合适因素) 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螺旋上升式的。范展示前进性方向和曲折性道路的统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不要看一时的得失。 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但是要守住质变的底线,量变不要产生危害的质变,而是有意的质变

  • 量变质变(发展)
    • 量变可以产生质变(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吃饱的临界点,从饿变成不饿)
  • 否定之否定(发展)

认识论

主体认识客体 实践先于认识,先实践才能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真理是一个阶段内的正确认识 价值是课题的某种功能和属性 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对这个主体有价值的事,饿了吃饭,胖了减肥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也属于物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可以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 低层次(感性认识为主,心态,习俗,文化)
  • 高层次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
    • 物质生产方式
      • 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
        • 经济基础
      • 生产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标志是劳动工具「机械化」」「支配地位,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
        • 劳动者(活跃因素)
        • 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工具])(划分阶级基础)
        • 科学技术「第一,大大增强生产力」 历史发展动力(一方面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控制消极后果,例子:污染)
  • 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改革
  • 科学技术
  • 阶级斗争
  • 社会革命 群众史观 人民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群众观点
  • 解放自己,为民服务,为民负责,虚心学习 群众路线
  • 相信人品,依靠人民,密切联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 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6]它的基本论点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这过程不是偶然或任意决定的。要用一定时代的社会基本结构来解释,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的时候,要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11亿人口,如果1/10富裕,就是1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9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

📝 评论
评论区加载中,请稍等